近日,“中华田园犬解除禁养”引发网友的广泛关注和讨论。近来广州、深圳、长沙等多地宣布对中华田园犬“解禁”。(7月1日央视网)
老夫聊发少年狂,左牵黄,右擎苍。这里的“黄”,就是中华田园犬。相信不少在农村长大的孩子,童年回忆里都会有一只土里土气的“大黄”(土狗)。它们或许其貌不扬,却可能是儿时最好的“玩伴”。它们可以陪你追逐打闹、陪你爬山涉水,陪你做“多少不可能的荒唐事”,但就是陪不了你“进城”——在未解禁前,中华田园犬曾长期被列入危险犬,老实待在禁养名单里。
客观来说,“大黄”在地广人稀的农村确实是看家护院的一把好手,但到了地狭人稠的城市,“大黄”护主的特性让其易攻击陌生人,因此将它们归类为“烈性犬”或“危险犬”也不无道理。然而,直接一禁了之,多少有把问题单纯归咎于“狗”的倾向,而忽视了“人”的责任。比如,有的主人未尽到管教责任,“狗绳不牵就敢遛狗”。还有个别好事之徒故意逗玩散养土狗,结果被反咬一口。而这些人为因素引起的“狗伤人”事件,结果都算到“土狗”头上了,未免失之偏颇。
当然,“土狗”不受城市待见,核心原因还在于本地犬种管理与现代城市治理之间的矛盾。当前,我国养犬管理体系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,比如缺乏统一的犬种认定标准,各地管理规范不一。尤其是中华田园犬本就分类复杂,而我国又过度依赖国际标准,忽视自身实际情况,导致中华田园犬等本土犬种被笼统归类、边缘化——结果不仅无法对本土犬种进行科学精准管理,也使城市“土狗”只能偷偷散养,进而加重了管理成本。
应当看到,此次多地解禁,既是对市民诉求的积极回应,也体现了各地从土狗“以禁代管”向“科学治理”的转型趋势。不妨借此契机,加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犬种认定标准,让土狗“分类定种”“去土留名”。这既有助于规范饲养管理、助力宠物市场健康发展,更能对本土犬种进行基因保育和文化推广。如日本的秋田犬,不仅被拍进了电影,更成为日本国家文化的符号。如此看,去除土味的“大黄”,或许也会成为我们的文化符号之一。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)举报邮箱: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九游官方入口